台灣違章建築眾多,已成為特殊市景印象,即便政府防堵新違建出現,加強拆除既有違建,數量卻仍不斷增加,根據營建署資料統計,截至今年8月,全台違建數量已達717,933件,已是有統計數據以來新高,近10年來,幾乎呈現每年多出1萬件的誇張狀況。
統計顯示,截至8月全台已有717,933件,六都中以新北市數量最多,達186,410件,其次為高雄市的119,047件、台中市也超過10萬件,而增加幅度最多的,則意外由台北市奪冠,今年已增加1.2%左右,政府拆違建的速度似乎跟不上新增速度,數據也顯示,違章建築大量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主要都會區。
東森房屋研究中心副理黃勝暉指出,在房價高漲的時代背景下,很多民眾都會通過增建的方式來增加使用空間,不過背後常常暗藏著安全隱患和拆除風險。早年因建築法規不夠完善,又缺乏都市規劃概念,造成違建叢生,近年則因為房價高漲,居住空間受到壓迫,為了增加使用空間而增建。
六都違建多 頂加、陽台外推最常見
大家房屋企畫研究室總監郎美囡指出,最常見的違建是陽台外推,就是將原本陽台的位置整個蓋起來,變成室內空間,老房子、尤其是老公寓的頂樓則常有頂樓加蓋,陽台外推通常整棟房屋上下樓都外推,從建築外觀不一定看得出來,由於這種違建比例很高,被檢舉違建的情況反而較少。
若是頂樓加蓋,很有可能因公共安全問題,被舉報而拆除,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7條之規定,公寓大廈共用部分不得獨立使用供做專有部分,包含屋頂之構造,由此可知公寓大廈的屋頂平台是供全體住戶使用,不得約定特定住戶專用。
黃勝暉表示,對於違建是否一定要拆除,目前由各縣市政府來判斷。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對於「新違建」一律採取「即報即拆」方式處理,但對於1994年12月31日以前就存在、且沒有影響公共安全的「既存違建」,可以暫緩拆除。如果是早在民國34年以前就存在的建物,依照《台北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第35條之規定,還有機會申請認定為合法房屋。
北市拆30坪鋼構違建 拆除費約18萬
像是北市就列管1994年以前既存違建頂樓加蓋既存違建,若有違反公共安全、影響公共利益等情形,可依法優先拆除,其餘拍照列管。建管處統計,2021年至今年6月已處理208件,共收取代拆除費216萬元,其中以屋頂及屋頂平台、空地與法定空地為主,分別為55件、48件,占比達49%,另有防火間隔及防火巷8件、騎樓6件、陽台及露台6件、5件巷道及人行道等。
強制拆除收費金額,依違建的構造類別、拆除面積計算,再加上相應的行政成本。建管處長虞積學舉例,一處約30坪的鋼骨構造違建,如經建管處派工強制拆除,將收取相應的代為拆除費用約18萬元。違建經強制拆除後,除了須繳交拆除費用,現場遺留建材或廢棄物應由當事人自行清除,否則將由環保局依廢棄物清理法開罰。
建管處也呼籲,切勿心存僥倖搭蓋違建,若違建經強制拆除後再次違法復建,不只要立即拆除,建管處也會函送司法機關進行法律追究。依建築法規定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
一般民眾購屋前該如何確保沒買到違建?郎美囡建議,購屋前可先詢問賣方或仲介是否有違建部分,而陽台外推、露臺外推及頂樓加蓋,是最容易自行判別的地方,為了避免買了房子,日後遭檢舉而拆除,盡量避免違建明顯的房屋,甚至整戶都是違建的房子,此外,像台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有提供線上違建查報查詢系統,輸入地址即可查詢,由此可知房子是否有違建已被查報列管,協助買方篩選房屋。
其實不只是購屋民眾要注意違建,租屋族在租屋時,更要小心租到違建物件,尤其常見的頂樓加蓋,因為沒有申請建照、使照,等於沒受到建築法的規範,結構安全、公安、消防、建材等毫無保障,建議要注意是否是新建違建而遭報拆,若是既有違建,也要注意逃生路線、消防設備等。
調閱竣工圖比對 防止「二次施工」
而有些挑高建案會訴求「魔術空間」,其實就是在挑空作違法夾層,或是作陽台外推,通常這類建案建商在銷售時不會明講,也不會在樣品屋或實品屋搭設,可能僅會以虛線「暗示」買方,但若未來買方真的施做夾層,就有「二次施工」的問題,可能會遭報拆或罰款。
另外常見新案違建就是機電空間變成停車場或交誼廳,開放空間當作私人空間使用等,專家建議,民眾可向建管處申請建案的竣工圖,再比照建商提供的平面圖,就能清楚了解空間是否被違法使用。
黃勝暉表示,台灣地狹人稠,房屋出現有違建的狀況屢見不鮮,像是頂樓加蓋、陽台外推、室內夾層等常見違建可以通過實地走訪辨別,但還有部分違建情形沒那麼容易分辨,如:擅自變更房屋格局等,這時就需要購屋民眾透過房仲業者提供的不動產說明書及建物測量成果圖,加以比對原始格局、面積是否與現況相符、以及了解是否有違建現象。